德标11SMn30易切削钢
11SMn30切削性明显高于Y12,生产效率比Y12钢提高30~50%,特别是攻丝时,丝锥寿命比Y12提高两倍以上,11SMn30(1.0715)易切削钢常用于制造不重要的标准件中,如螺栓、螺母、管接头、弹簧座等。
化学成分:
磷 Pmax :0.11
硫 S :0.27~0.33
力学性能:
抗拉强度 σb (MPa):(热轧)390~540; (冷拉)钢材厚度或直径 8~20时:530~755; >20~30时:510~735; >30时:490~685
伸长率 δ5 (%):(热轧)≥22;(冷轧)≥7.0
断面收缩率 ψ (%):(热轧)≥36
硬度 :(热轧)≤170HB;(冷拉)152~217HB
生产工艺易切削钢可在各种炼钢炉中冶炼,但低碳的硫易切削钢宜用转炉冶炼,硫的合金化是在盛钢桶或熔池中加入硫或硫化铁进行的,所用锰铁以低硅和低碳者为宜。如无特殊要求,应尽量降低钢中硅含量,以改善钢的切削性,并要进行充分脱氧,防止产生发纹。
*一次世界大战期间(1914~1918年),美国人首先发现硫在钢中对改善切易切削钢削性的作用,生产出自动机床用硫系低碳易切削钢,后来英、苏、德、日、法等国也相继生产自动机床用硫系易切削钢并逐步使之系列化。硫系易切削钢的产量大,用途广,许多新型易切削钢也是以硫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。
约在1932年后,人们受到切削性异常优越的铅黄铜的启发,开始研制含铅的易切削钢。因铅有剧毒,当时在冶炼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,直到1937年美国研制出含铅易切削钢。1958年,日本引进此种技术并开始研制新的铅易切削钢,到1975年日本公布的含铅易切削钢专利就有25项之多。前苏联是在70年代初才开始生产铅易切削钢。
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硫系易切削钢(主要是低碳自动机床加工用钢),1975年又审订了易切削钢的新标准GBl91-75。从70年代起,开始试生产钙系和钛系易切削钢。但是对生产中需要特殊防护,以消除公害的含铅、硒或碲的易切削钢,却一直未正式生产。
随着机械切削加工不断向自动化、高速化和精密化方向发展,对材料的切削性提出更高的要求,然后出现了切削性更佳的铅一硫复合易切削钢,又称为超易切削钢。此后各种铅一硫二元和多元复合易切削钢陆续问世。
易切削钢生产发展很快,品种和牌号数量不断增加,产量逐渐上升。在美国、日本、英国、前联邦德国、前苏联五国易切削钢标准中,多者有31个钢号(AISI),少者有7个钢号(FOCT)。品种已经扩大到扁钢和管易。易切削钢产量以日本最多,增加速度也最快。1965年接近10万t,到了1985年达到了100万t左右,其中硫系占64.4%。日本生产的易切削钢约有40%~46%消耗在汽车制造业,产业机械消耗约10%,家庭用品和其他消耗约6%。
德标11SMn30易切削钢 |